如何從饒恕走向和好

作者: Steve Cornell

譯者:FCC 珍愛家庭中心翻譯小組

  他說:「我很對不起」,但這至少已經是第十次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人曾告訴我,饒恕人是基督徒的責任,上帝知道我已經嘗試過了。然而,在每次原諒以後,他的改變會維持一段時間,然後又回到原點。我有一種,是否事情這樣處理是錯誤的直覺。他從來沒有真正改變,而我也更生氣,那時我又該怎麼辦?

  聽起來不是很耳熟嗎?我總是遇到一些人,他們試圖原諒一個一再傷害他們的人。他們知道饒恕是基督徒的責任,但他們經常覺得自己要麼被欺騙,要麼被利用。他們也有一種令人不安的感覺,在饒恕的美意下,他們反而促成那些得罪他們自私行為的發生。這是饒恕所需要的嗎?

  有沒有可能饒恕一個人的同時卻拒絕和好?我們必須瞭解饒恕與和好之間的區別。饒恕總是上帝所要求的,但它並不總是引致和好。

饒恕與和好:不一樣

  耶穌清楚地警告說,如果我們不饒恕那些得罪我們的人,上帝就不會赦免我們的罪(馬太福音6:14-15;馬可福音11:25)。這並不是說,我們透過饒恕人來贏得上帝的饒恕;相反地,上帝期望被饒恕的人去饒恕(馬太福音18:21-35)。然而,饒恕與和好非常不同。饒恕某人而不立即提供和好是有可能發生的。

  在沒有與得罪我們的人接觸之下,饒恕能發生在一個人與上帝之間;不過,和好的重點卻是能恢復破裂的關係,在信任嚴重被破壞之處,恢復是一個進程—有時漫長無比。

  與饒恕不同,和好往往以得罪者的態度和行動做為條件。雖然其目的是恢復破裂的關係,但那些犯下重大和反覆罪行的人必須願意承認和好是一個過程,如果他們真心悔改,就必定會接受並認知到,他們所造成的傷害的確需要時間來醫治。

  許多情況下,即使得罪的一方,向他傷害的人承認自己的過錯,並尋求饒恕,被冒犯的人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原諒你,但我可能需要多一些時間才能重新獲得信任,並且恢復我們的關係。」真正饒恕的是個人能免於復仇或報復的證據(羅馬書12:17-21),但雙方並不見得就能「自然而然」地恢復關係。

  即使上帝赦免我們的罪,祂卻沒有應許除去因為行為所造成的所有後果。是的,被原諒、和好及信任是一種了不起的經歷,但對於那些得罪的一方來說,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明白,過去的態度和行為將會影響未來重建信任的過程。僅僅單靠言語往往不足以恢復他人的信任。當有人受到嚴重傷害,並且與得罪的一方修復關係感到猶豫不決時,較為正確及明智的做法,是在允許和好開始之前,就能先對他是否做出改變加以察顏觀色。

和好的時刻

  和好的過程取決於得罪一方的態度、背叛的深度和犯罪的模式。當被得罪的一方努力實現和好時,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確認對方是真心悔改的(路加福音17:3)。當你想要確認其認罪和悔改的真實性時,一個不悔改得罪的一方必定會怨恨你,或是可能訴諸於操控的行徑,例如:「我想你自己內心一定也無法饒恕他人吧!」或是「原來基督徒是這樣的啊…我以為基督徒都相信愛和憐憫。」

  這樣的語言透露出一顆不知悔改的心,所以不要迴避去確認得罪一方認罪和悔改的真實性。在困難的情況下,建議尋求有智慧輔導員的協助,使饒恕與和好之間的區別能加以說明。這樣的輔導員可以幫助受傷的一方建立界限,確定是具備恢復性而非報復性的和好程序。

  當得罪的一方甚至連自己的認罪和悔改都弄不清時,恢復破裂的關係就難上加難。我們應該儘可能地確認冒犯者的悔改—特別是涉及屢犯的情況下。即使是上帝也不會饒恕一個對不真誠認罪和悔改的人。若不願意離棄罪,得到神的饒恕是不可能的(箴言28:13)。

  當然,只有上帝才能讀懂人心;所以我們必須評估行動。正如耶穌所言,「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馬太福音7:16a)。我們絕不能讓表面的悔改操控我們的回應。流淚或表現出懊悔不能取代態度和行為上明顯的轉變。

七個表明得罪一方真心悔改的記號:

  1. 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全然負責。(而不是:「既然你認為我做錯了什麼……」或「如果做了任何冒犯你的事情…… 」

  2. 歡迎他人問責。

  3. 不繼續傷害他人或進行相關的任何行為。

  4. 在談論自己曾犯下的錯時,沒有起防衛心。

  5. 不忽視或淡化傷害他人的行為。

  6. 在被冒犯一方對他們的誠意表示懷疑,或對他們的誠意表達出迫切需要的時候,不會感到憎恨—尤其是涉及屢犯的情況下。

  7. 必要時做出賠償。

  斯托特(John R. W. Stott)在《承認你的罪》(Confess Your Sins)一書中寫道:「如果我們能夠與一位正在犯罪且不肯悔改的弟兄,恢復完全且親密的團契生活,我們所揭示的不是愛的深度,而是愛的膚淺,因為我們不是為了祂最高的良善而行。饒恕繞過了悔改的需要,就不是出於愛,而只是出於多愁善感。」

面對猶豫是否要和解的建議

  那些受到嚴重(並一再)傷害的人,在與得罪一方和好方面感到猶豫不決,這是理所當然的。然而,當得罪的一方真心悔改時,非常重要的,是對恢復的可能性持開放態度(除非涉及明顯的安全顧慮)。當耶穌論到和好時,言語中曾透露了迫切感(馬太福音5:23-24)。如果您對和好猶豫不決,請遵循以下十條準則:

  1. 誠實地說明你的動機,確保你唯一的渴望是行上帝所喜悅的事,而不是報復。在與上帝關係的背景下解 決饒恕的問題(就像約瑟所做的那樣)。和好的準則不應是帶有報復性的。

  2.態度謙虛。不要讓驕傲毀了一切,離棄施加於得罪一方所有報復性的態度。例如:我們不是去要求得罪一方能贏得我們的饒恕,問題根本不在贏得饒恕,而在於努力實現真正的和好。這需要謙卑,那些專注在報復和復仇的人,已經讓自私自利的驕傲掌控了他們。

  3.為傷害你的人禱告:耶穌教導門徒為那些逼迫他們的人禱告(路6:28)。令人驚訝的,當我們為另一個人禱告時,我們對他們的態度就會經歷改變。所以,讓禱告來獲得貫徹和好的力量吧!(來4:16)。

  4. 願意承認。在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方面,你自己可能也要負點責任。正如肯·桑德(Ken Sande)在《讓我們和好吧:解決個人衝突的聖經指南》(The Peacemaker: A Biblical Guide to Solve Personal Conflict)一書中所寫: 「即使你沒有開始爭執,你卻缺乏理解、粗心大意、不耐煩,或未能以愛的方式來回應使得情況變得更加惡化。當這類情形發生時,很容易表現得好像,對方的罪過已經多到可以抵消你自己的一樣,這會讓你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態度,於是這便阻礙饒恕的發生(即關係上的饒恕)。克服這種傾向的最好方法,就是虔誠地檢查你在衝突中的角色,然後寫下你做過或沒有做過的所有事情,這可能是一個因素。 然而,採取這樣的步驟並非暗示,雙方在所有的情況中都該受相同程度的責備(太7:1-6)。

  5. 對得罪的一方保持誠實。如果對於得罪一方過去所言所行造成的影響,需要多點時間來消化,請誠實地向傷害你的人表達這點。然而,我們絕不能利用時間作為操縱和懲罰的手段。

  6. 客觀地對待自己的猶豫。也許你有充分的理由猶豫要不要和好,但必須客觀地陳述。例如,有時候重複地認罪以及相同性質的得罪一再發生,使信任難以被重建。這是一個需要客觀考量的問題,所以,請明確地說明你懷疑得罪一方缺乏真誠背後的理由。

  7.明確的恢復原則。建立明確的恢復原則,這包括在溝通上可以清楚理解彼此、維持財務責任、保住工作或尋求藥物濫用治療等因素的需求。

  8. 警惕撒旦的陰謀。在以弗所書4:27中,保羅警告說,在我們的生活中給撒旦留地步。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警告是在不受控制憤怒的背景下發出的。幾節經文之後,他寫道:「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 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所以,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弗4:29-5:2)。請默想這些話並付諸實踐。

  9. 留心上帝的主權。正如使徒保羅所寫,「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他對羅馬教會也寫到:「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 再次引用肯·桑德的話:

「當你很難饒恕某些人時,花多些時間,留意上帝是如何利用這種冒犯成就美好的事。這是一個榮耀上帝不尋常的機會嗎? 你如何服事他人,並幫助他們在信仰上成長呢?在哪些地方罪惡和軟弱被暴露出來了?你正接受哪些性情及品格上的挑戰?當察覺到冤枉你的人被當作神手中的工具,並幫助你變得更成熟、服事他人、榮耀祂時,你可能更容易饒恕人。

  10. 現實面對和好的過程。改變往往需要時間和努力。得罪的周期性失敗並不總是表明一顆不悔改的心。行為模式通常在更深層的渠道中運行,它們可以有力地控制一個人的生活。改變方面一個關鍵的指標就是得罪一方的態度。雖然你可以謹慎行事,但在要求一個真正悔改的人給予保證上要小心。如果他們跌倒了,面質、認罪和饒恕的過程可能需要重複發生。挫折和失望往往是改變過程中的一部分。不要太輕易放棄和好的程序,並且需要對完全恢復關係的目標,保持開放的態度。

感謝福音聯盟TGC(The Gospel Coalition)授權本中心翻譯本文並刊登。本文出處: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how-to-move-from-forgiveness-to-reconciliation/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