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Robert Gonzales Jr.
譯者:陳以恩
基督徒也會有爭執與立場不同的時候。看看今日福音派中有多少宗派,或者說,在宗派或神學群體間有多少爭論存在,就曉得了。近來不斷發燒的議題,就是關於聖經如何看待「社會公義」這件事,這些分歧有時使人沮喪、讓人傷痛、甚至挑戰我們的信仰。
然而,立場分岐對於基督徒來說也不是甚麼新鮮事。事實上,那位激勵基督徒「有一樣心思」的使徒保羅,自己的紀錄也並非是完美的(腓二2)。
在使徒行傳十五章36至41節,我們讀到保羅與陪伴他的巴拿巴之間立場的分歧,口角發生的場面令人難受。巴拿巴堅持讓約翰馬可隨行,繼續完成下個宣教之旅,但是保羅反對,畢竟馬可曾經遺棄過他們(徒十三13)。他們立場分歧造成更令人傷心的結果,是接下來保羅與巴拿巴宣教上的分手,聖經彰顯出這些傷感的事實並非要使我們沮喪,反而是藉此來鼓勵我們。 所以,我們一起試著評估此事件,並且從中學習功課。
誰是對的?
考慮雙方的立場,保羅的原則在經文中很清楚了:「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顯然的,事態早已變得棘手(路九62;箴廿五19)。有哪位軍事領袖會主動積極地,讓先前的逃兵再度加入戰局呢?看起來保羅也是依照聖經的原則來行事。
在判定誰對誰錯以前,我們也要讓巴拿巴有機會說話(箴十八17)。經文沒有透露巴拿巴如何思考,但可以從他的品格來做推敲(徒四36;九26-27)。我懷疑巴拿巴為馬可的行為辯護,他必然會同意,身為福音的使者必須是信實的,不過他勢必也會提醒保羅另一個聖經的原則:信徒過去的罪惡與失敗,並不能排除他未來信實與成功的可能。想想看使徒彼得,他曾否認耶穌三次!耶穌仍然使用他。我甚至可以聽到巴拿巴說,「若彼得都可以這樣,那馬可為何不能?」
在我們選邊站之前,我們應該注意到,立場不同的辯論與牽扯到異端思想或道德性的辯論不同。保羅與巴拿巴既非辯論信仰基要真理,例如:基督的神性,也並非爭辯傳道人是否能犯姦淫地過生活。與其如此,倒不如說這兩位全然委身基督的男人,在聖經原則的應用上各有不一:保羅著重在一種原則,而巴拿巴則側重在另一種。
當這些原則似乎懸而未決,他們爭議的是,天秤到底會傾向於哪一方呢?
我不認為路加清楚地下了一個判斷,認為是誰對誰錯。經文中稱許保羅與西拉交於主的恩之中,不見得就是意謂著支持保羅的立場,這只是表示,雖然保羅與巴拿巴分開,安提阿的教會仍然不會切斷與保羅的關係。即使支持保羅的立場,也不見得他們就是對的。可以見得的,是上帝並非要讓我們知道是誰比較對,而誰比較錯。
我們應該學到甚麼功課?
所以,評估了情境之後,我們究竟能從中學習到甚麼,好應用在我們當代的爭論之中?以下有四個我們可以學習的功課:
1.抗拒總是要選邊站的衝動
有時候我們應該選擇立場,也須對自己的立場有縝密的考量。不過在許多生活事件中,其實不總是需要這樣,或許這樣做仍有疑惑與掛慮存在著。然而,更好的方式,是有智慧地把事情交託給上帝。
有些人左顧右盼,百思不解兩位基督徒領袖,為什麼要在不同事工中為主效力。他們來自同個城市;他們持守同樣的信條,但為何就不能一起同工呢?弟兄姊妹!上帝並沒有要我們事事都選邊站,所以敵擋這樣的衝動吧,不是凡事都需要弄個明白透徹。把兩種立場都交託給上帝吧!(腓三15)
2.認知不同立場,不管何時總會存在
有時人對教會的印象太過理想化,所以當教會領袖令人失望時,很容易陷入懷疑福音是否有大能的試探,或者就徹底地放棄基督的信仰。若人的有限與殘餘的罪性,都可以阻礙兩位敬虔使徒發展出和諧的人際關係,那麼當代敬虔的領袖立場鮮明不一,甚至因此分開時,我們根本不用感到驚訝。
我們身處於一種上帝的啟示雖然充足,卻仍有限的時代(林前13:9-10)—就像拼圖中雖缺少著幾塊,仍已足夠,人還是能從中明白整幅拼圖的大圖畫。這就是為什麼真誠的基督徒在聖經原則的應用上,總有不盡相同的結果,如同清教徒馬太亨利的觀察,「在進入那完美的愛與亮光存在的天堂以前,我們是絕對無法全智全知的」。
3.在上帝的護理中安息,凌駕人的立場與紛爭
我十分確信,使徒們的分裂讓撒旦也有機可趁,儘管如此,惡者的意思是不好的,上帝的意思是好的(創五十20;羅八28)。
使徒的分歧,帶來了宣教上兩倍的人力;有更多的工作得以成就;新的教會也得以成立。保羅原來與巴拿巴的計畫,僅僅是探訪那些過去已經建立的教會(徒十五36),但是上帝有其他計畫,祂要事工的範圍,可以延伸至馬其頓與希臘。
想想看上帝如何使用爭端,來為祂所愛的人成就美善旨意。巴拿巴願意提攜與恢復馬可,讓這位年輕人得著盼望;保羅堅忍的愛卻讓他有決心不要重蹈覆轍。或者,基於保羅格外強調信實 的緣故,巴拿巴也更加警慎地督促馬可;又或者,巴拿巴格外強調 恩典的緣故,使保羅以後的事工,也變得更加敏銳有耐心。事實上,我們知道,保羅事奉晚期對待一位名為阿尼西母的奴隸,就好像巴拿巴當日對待馬可的樣式(門17-19)。
因此,我們看到上帝如何在敬虔的弟兄中,為著祂名得榮耀的緣故,使用了不同立場與分岐來成全祂美意的旨意。
4.記得有差異性不必然需要摧毀對彼此的愛
雖然立場不同甚至分裂,聖經仍顯示,兩造仍繼續地以信實的弟兄來稱呼彼此,也幫補彼此的工作,保羅稱呼巴拿巴為基督的使徒與天國的工人(林前九5-6)。我可以這樣揣測,那位激勵弟兄為眾聖徒祈求的保羅,自己也這樣行(弗六18),繼續為巴拿巴與馬可禱告。反過來說,我也很確信巴拿巴與馬可也是如此行的。
這也可以應用在今日信徒身上,別把那些反對你的人從代禱的名單上移除。事到如今,當你仍覺得對方是錯的時候,也別忘了為他們能有正確的理解禱告。就依然堅持行在真理的人,我們求上帝賜福與他們。
別讓你的立場變得僵化沒有變通,就像保羅後來也改變他對馬可的想法(提後四11)。你能夠想像馬可心中的喜悅嗎?特別是當他知道保羅從一度懷疑他的無用,到後期渴望他服事的轉變?
同理可證,弟兄姊妹們,讓我們在對與錯的判斷上有變通。當然對於清晰的信條與聖經照明的倫理標準是沒有好商量的,但是對於聖經原則的應用上卻並非如此,堅持愛弟兄的時候,這就變得又更容易多了—「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十三4-7)
願上帝使我們在愛的量度上,都變得更寬廣!
感謝福音聯盟TGC(The Gospel Coalition)授權本中心翻譯本文並刊登。本文出處: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godly-people-disagree-lessons-acts-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