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SARAH J. HAUSER
譯者:FCC 珍愛家庭中心 翻譯小組
我家很少是安靜的。所以只要在我能離開四個孩子還有一隻愛叫的狗,獨自出門辦事時。我通常會在停車場多休息個五分鐘。我似乎應該要好好品嘗那短暫的安寧,但通常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噪音。我檢查訊息,要聽完一集的podcast,或是回覆email。
安靜在這世上是奇怪的,它帶給人一種沒有建設性的不安感。我不希望錯過與人交流的各種機會,或是完成某件待辦事項,我也不希望去處理那埋藏深處的各種憂慮,所以我利用各種網路資訊像打地鼠一樣的打壓我的焦慮,好叫它們不冒出來。
吸收資訊不是件壞事,但在現代資訊爆炸的文化裡,人很容易將生活當中的空白或是尷尬惱人的感受,利用各樣形式的資訊填滿。如同先知哈巴谷所說,在主面前,我們的意念與靈魂時常是相當需要練習沉靜下來,原因如下。
1. 安靜是一種敬拜上帝的行為。
在哈巴谷書中,我們看到先知對於所看到的邪惡與暴力感到非常煩躁與擔憂。猶太人與領袖們的敗壞,使得先知哈巴谷一直呼求上帝,抱怨著上帝為何放任猶太人行惡。先知不斷地與上帝摔角,不理解並抱怨上帝那明顯卻莫名的沉默。接著,在哈巴谷第2章20節: “惟耶和華在他的聖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他面前肅敬靜默。”
我們習慣快速地將心思意念交給上帝,不過上帝也允許我們將那未查驗的想法交託給祂。哈巴谷的故事告訴我們,上帝會接收我們不滿與哀慟、憤怒與懷疑。但我們終究都必須要明白,上帝就是上帝,而我們並不是祂。靜默在祂的面前是認清了我們的身分,祂擁有最終的話語權並且值得我們的稱頌。
舊約的先知經常呼召人們靜默在上帝的同在(哈2:20,番1:7,迦2:13),傳道書的作者也如此說:”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開口,也不可心急發言;因為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語要寡少” (傳5:2)。
我們可以透過對受造之物的觀察,並在創造者的偉大中默想,安靜地敬拜上帝。我們也可以在戶外好好散個步、偶爾拔下我們的耳機,好使我們的眼與耳轉向那創造萬物的主。甚至在主日崇拜與全體默禱中安排靜默的時間,讓我們用最少的話語尊崇那良善又全能的上帝。
2. 靜默可以突顯出我們的”偶像”
哈巴谷提到那些雕刻各類形態在木頭與石頭上的人有禍了。在命令全地靜默在上帝面前,哈巴谷書2章18-19節說: “雕刻的偶像,人將他刻出來,有什麼益處呢?鑄造的偶像就是虛謊的師傅。製造者倚靠這啞巴偶像有什麼益處呢?對木偶說:醒起!對啞巴石像說:起來!那人有禍了!這個還能教訓人嗎?看哪,是包裹金銀的,其中毫無氣息。”
也許我們不為自己用木材或石頭雕刻些什麼,但絕大多數的人們(包括我在內)太容易敬拜那面閃閃發光的長方形螢幕。人們想從周遭唾手可得的塑膠與金屬裝置中,尋找自己憂愁的慰藉與答案。螢幕能帶來的安慰只需要一個點擊,Alexa或Siri可以即時回答你,這使得科技太容易成為現代人的偶像。在哈巴谷時代的偶像無法還口(2:18-19),讓我不禁擔心這世代可以還口的偶像是否更加危險。
我們心中這些偶像,無論它們的形狀是大是小,都無法教導我們真正需要知道的事。它們沒有上帝的氣息(2:19),它們也無法回應我們靈魂最深處的哀求。若能常練習在科技上”關靜音”,並且學習將那些數位工具放回正確的位置(次序)上,這就能在校正我們的目光,在折返歸回於那位真神方面產生幫助。
3. 靜默可以是信任的行為
哈巴谷在第一章向上帝陳明他的不滿後,他又說”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看耶和華對我說什麼話,我可用什麼話向他訴冤”。向上帝抱怨是如此的容易,但是耐心地等待祂的回應卻是相當困難的。
許多時候我們可以很快地從朋友,專家還有搜尋引擎中找到答案,而這些答案通常都是很有幫助又可靠的資源。但在迅速地想要求助於別人之前,我們是否有想過先去求助上帝呢?
安靜地等候可以看作是,願意花上更多時間,思想上帝的話語並聆聽聖靈的引導。上帝在我們的禱告中與我們同在,我們也可以練習當大衛寫下讚美詩時的姿態。
“耶和華啊,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重大和測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裡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 (詩131:1-2)。
因為信任上帝所以我們可以在祂面前靜默,我們需要全人交託給祂。在第三章的最後,哈巴谷最終說出了那我們很熟悉的一段話:”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 葡萄樹不結果, 橄欖樹也不收成, 田地不出糧食, 圈中絕了羊, 棚內也沒有牛; 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 因救我的上帝喜樂”(哈3:17-18)。很顯然的,哈巴谷若不是先全然靜默在上帝面前等候,他是無法全心信靠上帝的。
所以讓自己安靜,等待並學習聆聽上帝的聲音-那位肯聆聽且回應,供應最迫切需要的救恩及安息唯一的救主,祂乃是獨一的神。
感謝福音聯盟TGC(The Gospel Coalition)授權本中心翻譯本文並刊登。本文出處: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need-si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