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數位時代生活的智慧

書評:數位薰陶(山謬・詹姆士)*書籍名稱為暫時翻譯

作者: PATRICK MILLER

譯者:FCC 珍愛家庭中心 翻譯小組

「像守安息日一樣每週放下電子產品一天。」
「把螢幕調成灰階。」
「限制應用程式使用時間。」

  那些說保證能讓我們戒掉各樣癮頭的內容農場(content farm),內部網路的文章擁有有源源不絕的點擊量,正表明了我們大多數人已經邁出康復之路的第一步:承認自己有點問題。嗨!我叫派崔克,我視我的iPhone如同身體的一部分 。

  問題是這些處方籤——很多我都嘗試過了——僅認為我們對數位多巴胺的倚賴是一種時間的陷阱。我們似乎覺得如果能奪回那些滑手機的時間,就可以中和掉它對我們人生的影響。這也沒有錯。把關注Instagram的注意力轉移到你的女兒身上,那麼你就可以用幾個讚的代價編織出一段有意義的關係。但這並不是事實的全貌,因為Instagram決定的不只是你日曆的行程,它形塑的是你的靈魂。

  山謬・詹姆斯是一位科技務實主義者和Crossway的採購助理編輯。在《數位薰陶:在數位時代重新發現基督徒的智慧》中,他提到網路不單吸取時間更吸取了靈魂。那是一台扭曲的機器,被造要沈浸式地使我們習慣於虛擬知識論的環境,重新連結我們思考、理解和回應真實世界的方式。我們日常使用電子產品所養成的習慣由內演化為一種毫無智慧可言的網路智慧。

  詹姆士的論述缺點在於它並不能寫成《最強的七種方法踹開手機成癮》這種部落格文章,同時它的優點也是我們不需要更多的要訣、技巧、訣竅或提示,而是深入、有洞見的分析網路是如何訓練基督徒成為數位巴比倫的居民,他們的價值、所愛、性格和行動都與上帝的國度背道而馳。

  這正是詹姆士在他眼光獨到(也正巧很精簡)的著作所貢獻的。

善於自我表達的機器

  二十世紀末,表現型個人主義主宰了美國文化。它成了電影、音樂的基礎論調,主宰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下決定、教育下一代以及其他更多的面向。

  我們教導孩子透過檢視內在尋找自我。自助論的權威建議人們要相信自己的情緒、直覺和慾望以當作自我發現的可靠參考。因此,若你的外在生活型態和內在自我感覺之間能產生共鳴,便能獲得快樂。

  詹姆士指出一場革命正於世紀末洶湧來襲,透過發明史上最強調自我表達的媒介達到最高潮:社群網路。起初這可能有點反直覺。

  這為了在外部網路中連結人們虛擬關係的科技是如何強化自戀的個人主義呢?

  答案是自我表達。你的Instagram帳號並不是真正的你,而是一個人為塑造的你的形象。那是一處空間讓你自由傳播那個與你內在自我理解相呼應的形象。它再將這種虛構的、自製的自我推播給他人。社群媒體贊同也形象化了你的虛擬自我表達。

  這類的虛擬「真實」正是詹姆士所說的第一個數位薰陶(生活塑造的實踐)。權威的社群媒體行銷指南也同意這一點。他們不帶諷刺地讚賞網路上的「真實表現」。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同時這也是高度個人主義的數位原住民向世界傳播他們所謂內在人生的唯一可能目標。

習以為常的惡

  數位真實的核心在於情緒性表達。詹姆士聚焦於網路羞辱和憤怒。他的關鍵洞見並不是社群網路使我們憤怒——現在我們都知道 Facebook 的演算法是為了煽動憤怒而設計的。反而,詹姆士指出社群網路是在養成我們行為的習慣。它訓練我們在世上作個義憤填膺的人,總是動情先於思考,從而強化並提供這自我表達的平台。

  總而言之,我們司空見慣的數位習慣並不是中性的。你也可能不憤怒、不偽造真實,可能也不會在網路上羞辱人、購物或消磨時間。但詹姆士指出你仍然是沈浸在灌輸著某種生活形式的環境中。你可以大量減低上網時間,卻無法抹去或拒絕其對你生活更深層的影響。

  為了達到這點,你需要知道網路是如何形塑你的,也要接受聖靈的無盡智慧,透過一系列神具體的國的實踐、習慣和真實才能翻轉那些來自數位巴比倫的囈語。那被設計來把你人生搞得一團糟的系統,不是用武力而是溫柔地推廣毀滅性的欲望,翻轉的管道唯有上帝的恩典。

膚淺的解方不會見效

  不巧地,最需要詹姆士對於網路危機的仔細分析的人卻最不可能翻開他的著作。閱讀《數位薰陶》對於那些網路重度使用者來說會是一項不舒服的體驗,尤其他們如果已經接納了社群網路的哲學思維。

  有些人會控訴詹姆士是在為現狀辯護,指出網路的群眾力量確實讓那些無聲者有了發聲平台。另一些人不苟同他對憤怒的批評,認為公義的憤怒(當然就是這些批評者鼓勵實踐的那種)是翻轉教會內外不公義浪潮的唯一管道,無論是抵制跨性別議題運動者或基督教的白人權威。

  但這些批評都搞錯了詹姆士論述的重點:網路已深遠地改變了我們。它推崇以不公正的手段追求正義,將有意義的公共辯論轉為個人表達自我的表現舞台。在許多方面,近期福音派分裂的浪潮,就源自這些闡述分裂的媒介本身。

  我們早已忽略了專注、耐性和為圓滑重要性,因為當代發聲的主要載體是分散、快速和情緒性的。這也正是周到的基督徒和機構領導者必須關心《數位薰陶》的原因。無論多麼有效,那些數位成癮膚淺的解方對於網路所搭建起根深蒂固的習慣來說仍然遠遠不足夠。

  為了拒絕這股風潮,教會必須深深地俯伏在古老聖經傳統智慧的知識論環境之中,以祂火熱而溫和的約去傾聽、理解、實踐、謹慎發言和愛仇敵。

  詹姆士精巧、博學地將思想家如James K. A. Smith、Carl Trueman和Nicholas Carr的觀點彙集,揭開數位巴比倫這妓女的面紗,推崇追求更真實、更美好的城市——一個以真理、信實、盼望和愛共同建造我們的內在,勝過虛無、分裂、憤世和怒氣的社會。

感謝福音聯盟TGC(The Gospel Coalition)授權本中心翻譯本文並刊登。本文出處: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reviews/digital-liturgies/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