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revin Wax
譯者:FCC 珍愛家庭中心 翻譯小組
如今已經不言而喻,在不斷審判他人的世界中,教會本應該是一個充滿憐憫和善意的地方,是身處殘酷世界仍屹立不搖,卻充滿憐愛的地方,是取消時代中的寬容之源。對於上述的特質,教會本應當如此。這才是教會的標誌,體現出歡迎罪人堅定的委身,並高舉那位不斷對浪子施恩的天父。
但憐憫應該採取何種形式呈現?憐憫看起來像什麼樣子?什麼構成憐憫?
在這樣充斥表達式個人主義的時代,生活的目的便是找尋並表達自我。人們經常求助於心理治療以解決所面臨的難題,或是透過成長情境去理解過去犯下之罪的原因,這使得渴望“向罪人彰顯憐憫”變得非常模糊。畢竟,只有罪人適合這樣的框架,如今對於被得罪者的憐憫卻消失了。甚至,對於罪人本身的憐憫也淡化了。
罪惡的分裂
想想看,這裡有一間本地教會,一位小組領袖離開妻子,並選擇與另一位女人同居。他的妻子傷心欲絕,孩子們也心碎了。即使如此,教會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對這位男人的罪仍沒有任何回應。當被問及時,牧師卻只談到了,須要向犯罪者展現憐憫的必要性。
後來,這名男子經歷多次輔導,教會最後將他的通姦罪名歸因於他成長的環境。他為自己造成的傷害後悔,但不認為自己應受到任何責備。兩年過去了,這名男子和他新任妻子參加同一所教會。這位弟兄希望能再次領導他過去帶領的小組,教會的牧師們表達出憐憫。所以,他們為這對新人歡慶,並且重新任命此弟兄為教師。
與此同時,那些接收父親犯罪惡果的孩子們,只能在教堂的走道上看著這位男子。這位父親再次成為一個品行端正的教會成員,每個星期日都與一位-不是他們母親的女人坐在一塊,有另一位生活被徹底顛覆的母親卻獨自坐在其他位子上。任何質疑這一切不公正的人都被會告誡要更富有同情心,在紀律和道德標準方面也應當更加靈活。
在這種情況下,基督教被簡化為對罪人的“憐憫”,卻缺乏對聖潔和效法基督相應性的呼召。所傳揚的十字架,成為了沒有人該要背負的那種。
杜思妥耶夫斯基與生長情境
Gary Saul Morson 指出杜思妥耶夫斯基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這位俄國小說家強烈反對憐憫的概念,因為這意味著,一切罪惡只能歸咎於一個人生長的環境。將罪惡歸咎於他人是一個永恆的挑戰:社會該為我需要成為怎樣的人負責到底。我過去的傷痕是我加害他人的原因。我的不道德行為是我出於生長環境的結果。
高貴的慈悲
杜思妥耶夫斯基用“無罪宣判狂熱”,來描述一群俄羅斯陪審團的狀態。他提到了一名農民,最近因為在女兒面前殘酷地毆打妻子而被無罪釋放。他羞辱妻子的作為充滿了虐待。他讓她挨餓,拿出麵包後卻又禁止她食用,還將她倒掛在屋內,繼續毆打她。在忍受了如此可怕的折磨後,婦女上吊自殺,他們的小女兒問到:“媽媽,你為什麼要噎死自己?
陪審團認定這名農民有罪,但仍選擇寬宏大量。為什麼?因為可憐的農民必須在其生長的環境下理解,他只是環境的產物。最終,落後與無知的生長環境要為農夫過分的行徑負全責。因此,陪審團建議向這名農夫彰顯“憐憫”,並把他的女兒歸還給他。
杜思妥耶夫斯基為此感到震驚。生長背景居然成為解釋人行為的獨一框架?畢竟,數百萬生活在貧困中的農民都不曾以這種方式對待自己的妻子,他說:”這是什麼樣的憐憫?”
杜思妥耶夫斯基認為陪審團的寬宏大量,與來自基督教關於人性的教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是的,我們可以在考慮某人錯誤的行為時,必須承認並考慮其生長背景。而且,對某人的背景或過去的傷痛和苦難,也需要有更充分的瞭解,這才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使我們產生同理。生長情境很重要,但基督教仍然要求,個體要在任何情境中努力不懈,並且劃分出生長情境的結束和責任開始之間的界線。
將某人的選擇僅歸因於他們的環境並不是一種憐憫。歸咎環境的教義將人降格至絕對的虛無,杜思妥耶夫斯基寫道:“完全使人免除道德責任和一切的獨立性,就等同於使他降格至一種最低等奴隸的狀態。這類的“憐憫”貶低了罪人,剝奪了其道德責任,且將個體的選擇簡化為社會基本的形成模式。”
相比之下,基督教—在要求人們對他們的行為負責的同時—卻提升了罪人的尊嚴。基督教肯定了人的生命價值和人對自由的現實。追究某人的責任是顯示憐憫的一部分,這是在說明,你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匹野獸。
給今日教會的教訓
自義帶有一種惡臭,我們應該在自己內心和群體中將其根除。教會應該是一個充滿憐憫和愛的地方。然而,聖經對憐憫和愛的願景是廣泛的,而不是簡化的。我們不會將憐憫與公義對立起來,或將恩典與道德對立起來。
基督教教導我們是由上帝所造,我們有一種命運,一種目的。我們在道德框架中做出選擇,這旨在幫助我們成為上帝呼召我們該成為的人。
憐憫不會中止道德;同情不會放棄教義;善良不會將所有的罪惡行為歸咎於我們過去的創傷;恩典不會阻止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真實的憐憫將饒恕延伸到那些犯了道德錯誤的人。真實的憐憫將人視為不僅僅是環境的產物。真實的憐憫並減少或為罪惡找藉口。真實的憐憫使我們高尚,提醒我們對公義榮耀的至高呼召,同時考慮到對那些因我們犯罪而受傷之人所需要的憐憫。
那些藏在憐憫外衣下的虛假憐憫,請務必要小心。
感謝福音聯盟TGC(The Gospel Coalition)授權本中心翻譯本文並刊登。本文出處: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blogs/trevin-wax/mercilessness-mer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