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ALISTAIR BEGG
譯者:FCC 珍愛家庭中心 翻譯小組
我們多數人都是情感和經歷的總和,那些好與不好以及醜惡日夜沖刷我們。關鍵的議題是我們如何面對這些情感和經歷。
信徒的身份是如何塑造我們對事物的觀點,特別是在面對憂慮以及悲傷的時候呢?柯麗·特恩·鮑姆在她的著作《藏身之地》中提到一則關於她引頸期盼首次鐵路旅行的故事。即使距離旅行到來的日子還有好幾週,她仍然時不時跑去向父親確認他有沒有買到車票,父親也一再地回以肯定的答案。她發現自己的問題是出於對父親的不信任,不相信他會打理好所有的事情。她很擔心父親會搞丟她的車票,導致真的到了旅行當日她就沒了車票。
在這個課題中她學到,上帝把車票交在我們手中的那天,是在啟程的當天,而不是在那之前。而當然,祂在保管車票的事上比我們擅長得多了。在我們走過心碎、失望、失去至親和自身失敗的漫漫長路上,就可以知道這是千真萬確的。因此,我們必須信任祂。
到了有一天我們的旅程從線性的時間抵達永恆,若我們認識基督,就知道祂終將會把車票交給我們。如果今天就是那一天,那麼車票就在來的路上,若不是,那麼輾轉無眠並任由情緒控制、憂慮堆疊又有何用呢?我們並非武斷和外力所能任意處置的,而是在愛我們的天父手中的。這提醒領我們在經歷苦難時仍能有平安。
我們的時間在上帝手中
耶和華啊,我仍舊倚靠你,我說:「你是我的神!」我終身的事在你手中,求你救我脫離仇敵的手和那些逼迫我的人。求你使你的臉光照僕人,憑你的慈愛拯救我。(詩篇31:14-16)
「我終身的事在你手中」是一句九字證言,提醒著基督徒不論災禍或困難,我們都在全能上帝的看管之下。
詩篇三十一篇的開頭段落中,很明顯大衛正受到極大的痛苦。隨著詩句往下閱讀,幾節之後似乎發覺他找到了確據,隨後又急轉直下到憂愁之地。這樣痛苦和喜樂的循環在信徒身上並不罕見。事實上,這種失望和不適的螺旋在信仰的路途上還蠻普遍的。
但上帝對我們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帶著所有重擔、懼怕、苦痛、焦慮和心碎到我這裡來。你們當負我的軛,活在我溫柔的律底下,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直到永遠。」(見馬太福音 11:28-30)
這就是我們的保障。我們的時間——不論長或短、富或貧、悲或喜——都在祂的手裡。每一天祂賜我們有美好的工可做,然後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天,祂會領我們平安抵達年日永恆的所在,超乎想像的豐富、溢於言表的快樂。
聖經接納我們的情感
悲痛是個最好的舉例說明情緒是如何淹沒我們,你可能對這樣的經驗再熟悉不過。我還記得當我母親在我青少年時期過世時,它第一次入侵並打亂我的生活,一切都變了樣,所有事物都再也無法回到從前。
不消太久的信仰生活你也能發現,信並不會使我們與憂傷還有懼怕憂傷的感覺隔離。保羅書寫關於他朋友以巴弗提的瀕死經驗:「他實在是病了,幾乎要死,然而神憐恤他,不但憐恤他,也憐恤我,免得我憂上加憂。」(腓立比書2:27)
將要失去以巴弗提的念想讓保羅心碎。他瞭解死亡不是終點,但他同時也明白失去,甚或只是預想到,真實的憂傷都會襲來。
哀慟很難受,因為有某一部分失落了,還有那些專屬的快樂現在都一去不復返了。但我們也知道哀慟是一個聖經清楚談論的事實——有一天會被遠遠超越的喜樂充滿的事實。同時我們也知道哀慟是我們的拯救者親身體會過的。
耶穌使悲傷與盼望共存
當耶穌站在祂朋友拉撒路的墳前,他——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與聚集的群眾同哀傷。即使他即將叫拉撒路從死亡中起來,他仍然因為真實的悲傷而哭了。這景象當中的謎底,正是耶穌與我們的人性共鳴到一個地步,祂為失去摯友而由衷地流下淚水。(約翰福音 11:33-35)
即便聖經引我們認識基督戰勝死亡和墳墓的事實,這也不會使我們成為那種虛浮、無情的成功主義者。
反而,如同莫德所說:「淚水對信徒而言是合宜的——他們確實應該要更加情感豐沛,因為無論是喜悅或悲痛,基督徒比其他人更能敏銳地意識到每一種情緒,非信徒對恩典毫不知情,就是神那使人心思柔軟又朝氣蓬勃的恩典。」
我們所珍愛的人在基督裡死去並且正與祂同在的事實,雖減輕了重擔,卻仍帶不走失去和孤獨帶來的刺骨疼痛。我們持續期盼如此的痛苦能被除去的那天到來。
直到那日來臨前,我們可以因為知道基督是「多受痛苦,常經憂患」而得到安慰(以賽亞書 53:3),當我們視祂為榜樣、當我們將祂視作我們的「復活和生命」(約翰福音 11:25)、當我們為著永恆仰望祂。明白這些事使得盼望佔據我們的心,即使非常真實的愁苦與哀慟仍存在我們的生命中。
感謝福音聯盟TGC(The Gospel Coalition)授權本中心翻譯本文並刊登。本文出處: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hope-grief-worry/